新兴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照活教材补齐税务风控短板 [复制链接]

1#

据统计,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公布了24起涉税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涉案金额超亿元。记者在梳理后发现,这些典型案例主要暴露了纳税人在发票管理、出口退税和享受税费优惠这三个方面的税务风险。案例也是“活教材”。专业人士建议企业,有必要对照典型案例,自查税务风控薄弱环节,补齐税务风控“短板”。

发票类案例启示:

好处再多也不能虚开

据记者梳理,在今年1月~6月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公布的24起典型案例中,涉及虚开发票的案例有22起,涉案金额超亿元,涉及汽车销售、软件产品生产、出口商贸、煤炭等行业。

22起虚开发票的典型案例,基本都与开票方有关。相关企业主要存在交易真实性存疑,或利用个人客户不需要发票的特点,将销售收入打入个人账户形成票货分离,进而虚开增值税发票等问题。

对此,北京明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施志群提醒,开票企业有必要以案为戒,充分了解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政和刑事风险,不能因为下游企业许诺好处,就不顾真实业务情况随意虚开。在向下游企业开具发票时,企业还要注意,下游企业是否为与其发生业务往来的企业,双方是否签订了完备的业务合同。如果下游企业让第三方代付款项,应取得下游企业的代付款说明,以证明支付的真实性。

多起典型案例显示,不同行业企业在发票方面的税务风险存在不同特点。据此,施志群建议,不同类型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各有侧重地开展发票合规管理,避免被认定为虚开发票。比如,与制造类企业不同,商贸企业具有“采购什么就销售什么”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贸企业销售物品发票开具的物品名称,没有对应的购进物品发票内容,在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稽核比对时,会收到预警提示。因此,商贸企业一定要注意核对购进货物取得的发票内容,与自己发生销售业务开具的发票内容是否一致,品类、数量等是否吻合。

“从今年公布的典型案例情况来看,受票方也可能卷进虚开发票的违法案件中。”容诚税务师事务所(北京)有限公司合伙人刘剑提醒受票企业,务必根据典型案例的情节、数额和企业的名称,自查涉案企业是否为上下游企业或关联方,检查自己取得的发票是否被列为异常凭证。如果发现自己从上下游企业或关联方取得了异常凭证,应尽快与对方取得联系,防止因时间过长对方走逃、失联,要向对方了解发票被列为异常凭证的来龙去脉,并尽可能要求对方换开发票。如果无法换开发票,企业还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取得相应证明资料、合同协议、付款凭证、货运单、入库单和出库单及会计核算记录等,证实自己支出的真实性,以便争取相关成本费用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最大程度减少经济损失。

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刘剑建议企业,一方面要及时查验发票真伪,及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勾选和认证;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供应商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并完善资金结算方式,建立发票管理台账。此外,企业还应做好失控发票的风险应对预案,从日常工作着手,防范虚开风险。

出口类案例启示:

有违规事实就要付出代价

据记者梳理,在今年1月~6月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公布的24起典型案例中,涉及出口骗税的案例共6件,涉案金额超过20亿元。

近年来,一些外贸企业骗取出口退税犯罪呈现“产业化”“团伙化”“信息化”的趋势,“假自营、真代理”等问题突出,案件所涉的骗税数额屡创新高。

一些企业因出口退税方面存在问题被查处时,往往会辩称是“无心之失”。采访中,一些税务干部告诫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在国家日益重视打虚打骗的背景下,无论企业是否真的属于“无心之失”,只要存在违法违规事实,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骗取出口退税,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国家税务总局瑞安市税务局干部黄佳莉长期从事进出口税收管理工作。她告诉记者,出口退税不同于一般的退税,是国家为鼓励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出台的税收政策,与纳税人因多征、误征或者减免等引起的退税截然不同。因此,骗取出口退税将面临严重后果,企业将被追缴骗取的退税款,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在规定期间内,相关企业将被停止受理出口退税业务;构成犯罪的,还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黄佳莉提醒企业,一定要注意这些典型案例背后隐含的“规律”。举例来说,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典型案件显示,许多外贸企业利用报关单信息骗取出口退税。实务中,不少企业委托代理报关行或者货物运输代理机构报关出口,这意味着报关行及货物运输代理机构掌握着不少出口企业的出口报关信息。对于部分报关出口但不办理退税的企业来说,如果忽视自身报关单信息的管理,可能导致报关单信息被“卖单”的风险。如果出口企业能够及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