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丝路科创中 [复制链接]

1#

连日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回荡在每个西安市民的心头!2月7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其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西安人民长久的期盼成为现实,这不仅意味着我们拿到了一张金灿灿的国字号招牌,更意味着西安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担当更大使命、承担更大任务、发挥更大作用。“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去年两会期间,国家领导人的话犹在耳边回响。如今,面对开启的梦想大门,我们每个人都要问一句:大西安如何发挥优势、创造条件,建好国家中心城市?从现在起,这一张答卷,要靠万大西安市民亲笔书写。2月10日起,我们开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专栏,聚焦这一重大事件,今日请看——

科技创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丝路科创中心

日前,国家发布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打造丝路科创中心。面对这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的西安,正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着力打造丝路科创中心,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的沃土、人才荟萃的乐土、投资创业的热土。

建设丝路科创中心西安基础雄厚优势明显

“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两院院士67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万人,密度居全国之首。西安拥有普通高校63所,研究生培养单位46个,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所,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万人,每年高等教育毕业生超过30万人,硕士、博士毕业生两万余人,是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之一。年西安市科技成果交易额达到亿元,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科创资源汇聚富集的高地。”日前,谈到西安打造丝路科创中心的优势时,西安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

“西安军工实力显著,作为国家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西安聚集了大量的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国防工业实力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建设丝路科创中心,有利于充分释放军工资源优势,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而且,目前,西安承担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区等诸多‘国字号’改革试验和示范重任,建设丝路科创中心,可以有效整合各个改革领域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体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同时,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亚欧大陆桥上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建设丝路科创中心,可有效发挥城市自身优势,在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城市形成科技研发输出、科研项目合作、产业园区共建的互动共赢局面。”谈到西安建设丝路科创中心的意义,市科技局相关人士介绍。

小布了解到,近年来,围绕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我市扎实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建设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等改革任务,有力促进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西安落地见效。特别是自年以来,西安市被国家列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任务之一,先后出台《系统推进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线的工作格局。

年,我市又围绕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业氛围,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标准完成了中央和省市赋予的各项任务,成功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城市,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显著。

补齐短板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西安市科研院所林立,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在我市转化能力不足,这是西安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短板”,要建设丝路科创中心就必须在薄弱环节下功夫。为了补齐“创新转化能力短板”,去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以政策制度、机构平台建设、科技金融结合、模式机制创新等为重点,分两批在17家单位试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推进“三权”改革和科研人员激励制度,促进人才校企双向流动,总结复制推广“一院一所一校”(光机所、有色院、西安交大)模式和改革经验。

截至年底,我市先后为家科技企业争取贷款20.29亿元。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组织修订自创区指标体系,启动编制西安科创大走廊建设方案,配合开展陕西省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理条例立法调研,为自创区建设提供重要依据。研究制定补短板、实施创新能力倍增计划。通过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促进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为把全市建成国家重要的科学原始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创新环境和制度示范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围绕丝路科创中心发展目标,提前筹划国家科技中心和重大科研装备研究中心布局,支持产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多家企业、高校院所,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器等研发机构和平台。出台《关于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支持创新探索,宽容创新失误,保护创新成果。同时,我市还成功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城市。

全面启动“全球硬科技之都”建设

年11月我市成功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大会盛况空前,硬科技已成为西安城市新IP,成为引领支撑西安创新发展的新标识。可以说,全球硬科技之都未来将会成为我市建设丝路科创中心的重要特色和标志。

在推动硬科技产业化方面,我市大力推进科技招商。去年6月15日,市政府与英雄互娱公司签订的10亿元投资项目——量子文化产业城落户曲江新区;科技人才峰会期间,促成16所高校校友投资及意向项目项,累计金额.33亿元;交大、西工大、西电科大先后完成“水煮煤”“大数据”“3D打印”“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项目85项,总投资规模约亿元。

同时,我市加快规划产业发展体系,健全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目前,交大西部科技创新港、西电军民融合创新谷、西工大翱翔小镇、中兴米克小镇、3D打印小镇、长安梦想小镇、西咸新区硬科技小镇等规划建设增速发展。同时,我市大力支持中科院西安科学园和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建设,以西户高新区建设、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西安航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文化科技创业城等区域为重点,组织实施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培育工程等示范项目,圆满结束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建设。

打造“创业西安”品牌

城市有没有活力,科技创新驱动显著不显著,“双创”工作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作为我市建设丝路科创中心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市全力打造“创新西安”品牌。

年,市科技局先后调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众创空间聚集区和特色区。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已建成众创载体个,入孵企业家,吸引创业就业人数超过22.9万人,融资31.7亿元。同时,市科技局重点支持西咸新区、光机所、西电三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和交大西部创新港、西电军民融合创新谷等项目,积极参与自贸区、富阎产业园建设。充分挖掘中科创星、腾讯、阿里巴巴等众创载体潜力,扩大引进车库咖啡、京东、猪八戒等知名众创机构,重点打造高新区创业咖啡街区、经开区创业大街、曲江新区创客大街、新城区长乐路创业大街、长安区双创中心等创业街区社区,示范带动全市各区域及高校院所搭建创业创新平台。

年,我市开展创业西安行系列活动,全市开展各类创业创新活动超过余场次,极大地提升了西安创新创业氛围,“创业西安”影响力明显增强。

我市还积极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去年,出台《西安市支持创业的十条措施》,制定“人才新政23条”配套实施细则,推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载体建设、人才创业、金融服务、项目引进等落地见效。筹划设立30亿元的西安创业投资种子基金,建立引导基金投入、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机制,支持融资顾问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

鼓励高校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在完成岗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兼薪,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出台保留身份、人事关系和基本待遇等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的具体政策。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给予最高万元的配套奖补和0万元的创业投资。

来源:西安日报

文:杨斌鹄

编辑:尚尔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