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税收政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较明显的 [复制链接]

1#

前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现代化问题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税收政策这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支持。分析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方面的作用及不足,可为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和适度性提供方向。

一、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作用不明显

现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能适用的政策中没有特定的针对该产业制定的税收优惠,而大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优惠,许多优惠政策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发展以前就实施的,近几年确也推出了一些新政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没有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针对范围较窄,多是仅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子行业中的部分业务。受到产业异质性的影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领域,税收优惠政策对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效果亦存在差异。

现行政策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体现不足,税收优惠政策太过一刀切,忽视了不同领域多样化的减税需求,极有可能引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行业间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同构化现象严重。

2.支持自主创业的力度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性创新相关特征决定了其许多企业会同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力度还有待提高,许多企业在产品推广上还有困难,而现行政策许多条款中规定的减免税门槛较高,部分税收优惠政策设定的内容和条件较为苛刻,与现实相背离,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实际操作和运用。

如创业投资可按一定比例抵扣应税所得的税收优惠,要求被投资企业既是中小企业,又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高),双重标准使享受力度大打折扣。所以现行税收政策更倾向于最终结果,对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投资环节,税收支持严重不足,造成企业研发能力降低,很难对全产业链的发展和创新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对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尤为不利。

3.税种设置上忽视了产业链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产业链现代化需要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和协同发展,但现行政策在设置上往往忽视了产业链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产业链分化和不完整现象较为普遍,限制了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1)增值税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物耗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一般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少,故增值税负担较重,对其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目前可享受税收优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及劳务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软件产品、技术转让及开发、技术咨询及服务、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优惠方式主要以免税和即征即退为主,但还有大部分该产业的产品无税收优惠。可享受税收优惠的购进物资及设备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进口抗癌药品、罕见病药品)、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但整体上看,增值税优惠力度不大,产品价格偏高,会降低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其中技术转让及开发、技术咨询及服务免税是针对所有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部分产业还未享受到增值税的专门优惠,不利于其与传统产业竞争。

(2)企业所得税政策

现行相关优惠政策过于集中在企业所得税中,但受益必须以企业盈利为前提,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最严重的“市场失灵”却恰恰在企业尚未盈利的研发、产品化等前期阶段,由此导致企业实际需求和受益阶段的偏离,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存在明显“缺位”。

现行具有行业针对性的政策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直接减免、税前扣除和加速折旧为主)领域,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以减免为主)领域。共性税收优惠政策居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性政策少,具体政策上,存在一些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定。例如:现行政策只允许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快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无形资产则最低必须在10年进行摊销,摊销年限的设定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显得不太合理。

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初创期经营风险高,而风险准备金不得在税前扣除,会降低企业抗风险能力。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需求角度看,广告宣传是影响国内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许多高科技新开发产品需要让消费者所接受,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广告宣传,现行政策规定所有行业的广告宣传费用限额为当年销售额的15%,也很有可能加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负担。

(3)个人所得税政策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供给角度看,税收政策可激励科技人员增加劳动供给,进而影响技术进步。而现行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政府科技成果奖项可免征个人所得税,但企业颁发的此类奖项没有优惠,对于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缺乏激励性。

个人投资者从战略性新兴企业分得的股息红利部分无免税政策,可能影响投资者热情。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风险投资,收益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没有亏损弥补的规定。

(4)其他税种的政策

除以上三个税种的优惠外,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较少,只涉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研发成本比传统汽车高,且设备和零部件基本都要重置。若在生产环节提供税收优惠可影响企业对研发设计的投入,在销售环节提供税收优惠可引导消费,扩大产品市场份额。

但现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消费终端,即消费者购买环节的车辆购置税免税和使用环节的车船税免税,这种优惠力度完全不足以抵补新能源汽车在设计研发成本上的劣势。

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配套设施产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电动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新能源电池等配套企业也没有税收优惠。最后,对于新能源汽车进口关键零部件没有增值税和关税的优惠,也增大了该产业生产成本的负担。

4.税收政策手段单一,直接优惠居多

现行政策以税收减免、退税等直接优惠方式居多。直接优惠强调事后利益让渡,对具有一定科研实力并已取得研发收益的大中型企业较为有利,但这种方式常常伴随着时间界限,引导企业事前研发功能较弱。战略性新兴企业在投资研发阶段最需要政策支持,因此时研发费用占企业支出的比重较高,但收益很少。

直接优惠方式居多的现行政策对于许多资金和研发能力都相对薄弱,尤其是研发失败产生亏损的中小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会导致政策调控的缺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居多,现行政策确为小型微利企业提供了诸多优惠,但仍以直接优惠为主(如低税率)。间接优惠则强调事前调整,若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提供针对性的间接优惠政策,可较好体现“十四五”时期产业政策的引导性,同时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三)主要税收政策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确定,而新兴产业综指也是以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鉴于此,选取万德数据库中—年间深沪两市的家A股国家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年前成立),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节能环保和相关服务业8个领域(剔除利润为负值的公司及个别异常数据),结合这两项优惠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1.税率优惠政策

税率优惠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很可观,享受到的平均税率优惠金额10年间已翻倍(从.45万元到.8万元),但税率优惠比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年最高(1.06%),年最低(0.68%),主要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均总资产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分行业来看,10年间税率优惠比率均值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00%、智能产业0.98%、节能环保产业0.87%,从这一相对指标来看,税率优惠相对于绝大部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的比重太低,且无上升趋势,说明税收政策扶持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金额的平均值在10年内快翻了10倍年.7万元,年.2万元),比率从年的17.6%到年的37.8%。说明这10年里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其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使用力度大大增强,既与政府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初衷相一致,也体现了税收激励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率均值较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智能产业(0.3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0.32%)、节能环保产业(0.21%)。更细致地比较一下这3大产业10年间的变化趋势,会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节能环保产业。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享受度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增长,这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逐步优化有很大关系。

年逐步实现系统化和体系化至今,适用范围渐次扩大、申报程序不断简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部分是中小型高新科技企业,研发费用普遍较高,此项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平均资产收益率

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均资产收益率①10年间变动不大,年最高,年最低。平均资产收益率最高的3个行业仍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在规模上得到发展,但资产收益能力并未得到普遍提高,具体原因还需分领域进一步探究。但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未能贯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产业链条和环节,从而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我驱动和发展。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较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低税率政策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项政策作用最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三个领域对政策的实际享受度最高。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属于普惠性政策,未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异质性,不同领域的企业由于需求差异导致了政策选择上的差异,税收政策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较明显的行业差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