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终盘点2021产业地产十大新闻 [复制链接]

1#

撰文

江珊

来源

选址

字,约需10分钟

年的产业地产从大公司动荡中开始,在局部市场暴涨中结束,尽管对产业地产“地狱模式”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但回归产业本真的趋势又令人鼓舞,一个更加健康的行业生态为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选址梳理过去一年发生的行业重大事件,从中遴选出年产业地产十大新闻。

1

自带KPI,工业用地进入“标准地”时代

“标准地”模式发端于浙江,年向更多省份和城市铺开,广东、四川、宁夏、青岛等多地公布了“标准地”实施时间表,全面“标准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3月份,四川发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的通知》,《通知》提出,年园区新增工业用地30%以上采取“标准地”供应;年,园区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

8月份,广东印发了《关于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推行“标准地”供应、“带项目”供应及“交地即开工”,各类省级以上开发区或产业园区,到年应有30%以上的新供国有工业用地实行“标准地”供应,到年要全面实行“标准地”供应。

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关于推进产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年,园区新增工业项目用地宗数20%以上采取“标准地”供应;到年,园区新增工业项目用地宗数50%以上采取“标准地”供应。

12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意见》,《意见》明确推广“标准地+定制地+双信地”的准入和服务模式。

所谓“标准地”,是指根据不同行业分类,在供地条件中设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亩均税收、就业贡献、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控制指标,并结合区域评估结果和规划要求,在同一区域内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供应和监管的国有工业用地,其最鲜明的特征是拥有明确的产业导向,以净地出让。

对企业而言,其拿地前,就已经知道该地块的使用要求和标准,建成投产后,相关部门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收。“标准地”改革将有效解决工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前端引入、轻后端监管”的问题,推动实现“拿地即开工”。

在实践中,已经有不少城市实践了“标准地”的出让。早于年7月,上海首批9幅“标准地”即上市交易,对企业的亩均税收、亩均产值、单位产值能耗、产业导向都有明确要求。

“标准地”不是完全的新事物,其根植于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也是产业用地管理日益精细化的一个缩影。除了“标准地”,年产业用地相关政策持续上新、不断深化,其目的在于提高土地效率、促进企业招商,这些都对产业地产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

不逃废债,华夏幸福债务重组通过

12月8日,华夏幸福债务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由金融机构债委会组织的《债务重组计划》进行投票表决,最终获得持有债权本金亿元债权人投票同意,占债委会全体成员债权敞口本金比例80.75%。

该计划的大致安排有:卖出资产回笼资金约亿元,其中亿元用于对付金融债券;出售资产带走金融债务约亿元;优先类金融债务展期或清偿亿元;以持有型物业等约亿资产设立的信托收益权份额抵偿相关金融债。经过资产及业务重组后,华夏幸福保留孔雀城住宅、部分产业新城、物业管理业务及其它业务。

换言之,华夏幸福通过变卖资产偿还绝大部分债务,余下再通过自身的业务发展逐渐还清。这是华夏幸福于今年2月份暴雷后传来的一个“好消息”:通过重组,债权人有望拿到欠款(尽管需要5-8年时间),企业能继续生存下去。

华夏幸福的暴雷是内忧外患的共同作用。今年2月,华夏幸福官宣流动性危机,王文学对危机的出现给出了四个原因:一是错误研判环京形势,环京住宅量价齐跌,四年累计影响公司回款超亿元;二是新拓展区域尚在培育,效果不及预期(长三角大湾区);三是前期扩张激进,管理不精细,公司计划超越实际能力,经营不效率,考核机制不健全,抓规模不重效益;四是多轮疫情使公司雪上加霜,当年到期应偿付金额多亿,公司目前货币基金多亿均受限,资金枯竭。

作为“产城模式”的创始者和代表者,华夏幸福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传统园区的行业格局,开辟了商业模式的新路线,吸引了一批新生力量参与到行业中来,这样一家明星企业的最终走向令人唏嘘,而其危机爆发背后的教训更值得行业里的每个企业警醒。

3

出让3成股权,中国宏泰发展联姻金茂

从廊坊走出的产业地产企业,除了华夏幸福,还有中国宏泰发展,后者虽然规模体量小很多,但在业务模式上与华夏幸福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在今年同样引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