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年第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新型能力分级要求》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分级指南》为国家标准,也代表着从国家层面推动两化融合分级贯标落地,进行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的决心。
两化融合的背景和形势
首先国家层面认为,全世界各国因为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变革,它不是说只是对中国适用,它是全球性,所以发达国家都在做重大的战略布局,都在做系统性的理论方法创新。
第二,从整个国内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我国进入了新常态,急需加速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也就是摆脱以往的过度依赖资本、土地、劳动力方面的传统要素,鼓励企业通过技术、管理、数据等新要素方面的投入,形成竞争优势。
第三,全球范围内新的产业变革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变革对企业的影响,既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机制变革、体制变革。因此,国家战略层面都要重新布局,产业体系都要重构,方法体系、理论体系都要重构,经济模式也会重构。
两化融合是指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集中精力发展研发、设计、销售、管理等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实现产业高端环节的集聚和产业的快速增长。企业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四要素,通过明确管理职责、夯实基础保障、规范实施过程、加强评测与改进来建立两化融合管理机制,实现两化融合的过程管理和全局优化,目的是使企业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使企业获得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两化融合是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基于以下工作基础和实践经验,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技术应用成果和管理创新经验,依据GB/T《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在一万多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所提炼的方法和规律,在推广质量、环境、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能源、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基础和应用环境。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了九项管理原则,包括: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