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带动就业“路线图”明晰
刚刚过去的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经济和就业造成的冲击前所未有。年2月份新增就业减半,调查失业率冲至6.2%的历史最高值,就业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年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如何保住这一规模庞大的就业群体,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目前,创业带动就业规模快速增长。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通知》,明确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将就创业如何有效带动就业、这将带来哪些新增长点等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杜壮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确保完成示范行动全年新增万个高质量就业机会目标。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通知》提出,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区域四类示范基地,用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专项行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项行动、精益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等4项示范行动举措给出了具体范围。
创业企业成为提供就业保障的重要支撑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超大规模就业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产业结构出现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又面临全球经济下行、国内总体就业压力加大和结构性就业矛盾叠加的新问题新挑战,一些地区面临周期性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轮番交替问题,特别是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对从业人员供求关系产生巨大影响。提到就业形势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全国两会后的记者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年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城镇新增劳动力约有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万人,创历史新高。同时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也要为两亿七八千万的农民工提供打工机会。如何保住这一规模庞大的就业群体,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关键。
如今,创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创业和就业既关系着群众安居乐业,也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据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年每个创业企业平均创造7.3个职位。
实际上,在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中,不得不提数字经济在其中的作用。近年来,数字经济领域的工作岗位吸纳了大量就业,其延伸和关联领域的产业与行业也同样成为吸纳就业的“海绵”。在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和推动下,由“互联网+”催生的数字经济蕴藏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能。
《通知》中强调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通知》明确,聚焦“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模式。支持学校、医院、养老机构、家政公司、家电回收企业等市场主体平台化转型,增强线上服务能力。
数字经济,既是技术密集型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劳动力密集型经济。一款数据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一个数据库的成型和采用,一个数据平台的运行和维护,一个数据网络的扩展和维持,都需要大量科技人才以及普通技术性工作的支撑。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数字经济助力小微企业创立与成长》报告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使潜在创业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更低,当电商发展程度从低到高时,低社会网络家庭创业比例从6.3%上升到7.7%;缺乏人力资本的家庭创业比例从5.1%上升到8.2%。而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则有效降低了创业门槛,使得低物质资本家庭的创业比例从4.3%上升到7.3%。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指出,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在提升家庭创业活力、促进企业成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预防贫困等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电商平台提供了更多的线上和线下创业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小微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性。
数字技术带来新增量
针对如何有效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通知》除了支持高校、企业示范基地以“四个做实”深化实施专项行动,力争创造30万个就业机会这样短期的给职位给平台的做法,还有更长期的考虑。
《通知》指出,聚焦“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模式,面向在线教育、智能体育、智慧家政、远程医疗、智慧养老托育、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线上回收等领域,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试点,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基础服务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的基础数据、计算能力和模型算法。
推动新兴产业相关技术发展、新型基础建设等一系列长期举措在《通知》中被提出。技术研发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比如《通知》中提到的远程医疗的发展,伴随着升级,技术的突破是其中关键因素。尤其是在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的加持之下,服务方式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延伸。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阿里巴巴全生态就业体系与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测算,年阿里巴巴经济生态共蕴含就业机会万个,其中“新基建”创造就业机会超过千万,蓬勃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就业新引擎,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技术带来新增量。
数字化的手段不仅提供了更多创业的可能性,也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阿里研究院资深专家徐飞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职业培训,调动用人企业和参训人员的积极性。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动态调整的职业培训计划,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方式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创新职业培训的形式和内容。
另一方面,徐飞告诉本刊记者,可以加强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技术优势,数字化平台的信息和组织优势,与就业人员的管理相结合,与促就业的政策措施相结合,用“数字新基建”的理念打造灵活就业新思路。
定位准确,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
对于双创示范基地来说,此次的示范行动对孵化器、科技园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提升空间承载能力和专业承载能力,同时延伸价值服务链条,以便满足企业创业成长需要。
作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嘉兴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杨玲珠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将产业发展方向定位在新兴产业领域,致力于将原创性的技术培育成产业,科技城走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路。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产业竞争力比较强,但是过程也比较漫长。”没有选择引进大的企业这种见效快的引进方法,杨玲珠所在的嘉兴科技城选择了通过扶持真正的原创技术,一步步发展来增强企业的落地粘性。
企业是创业就业的主要载体。作为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单位,各类市场主体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承载居民就业的主要领域。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亿户。
《通知》明确,围绕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三个生态”,打造整合创新资源、组织创新活动、促进成果应用的“链主”,力争带动家以上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
在杨玲珠看来,科技城的发展已经过了追求数量的阶段,开始优胜劣汰,围绕产业进行布局。“其实做园区刚开始是不敢定一个产业的,万一做不成怎么办。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要慢慢开始聚焦了。比如柔性电子产业目前得到了快速发展,未来我们也将围绕这一产业进行招商布局,发挥集群效应。”杨玲珠说。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指导各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制定和落实示范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定期调度、强化协调,确保完成示范行动全年新增万个高质量就业机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