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鑫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
对云南来说,只有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才能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持久、稳定、协同的动力源。因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既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新水平”,作为最近五年八个方面主要奋斗目标中,首要目标“综合经济实力更强”的重要内容,又专门对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作出部署,要求坚定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共进面临的问题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十四五”时期,我省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仍较艰巨。二是城镇化水平总体不高。与全国相比,云南省人口城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三是城乡要素流动渠道不畅。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形成了大量的“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四是城乡基础设施支撑不够。交通路网体系对区域性中心城市、滇中城市群、都市圈的支撑力度不足;各州(市)、县(市、区)中心城区路网配套不完善,快速路、次干路、支路建设不到位。五是城乡协同发展动能不足。城市工业体系不大不强,新旧动能转换偏慢,部分企业设备水平不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六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乡村医疗资源供给短板突出。
以“5个协同共进”全面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的协同共进。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针对当前城镇户口对部分农户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权利均等化为方向,不断增强州(市)政府所在地中心城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二是打好配套政策“组合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继续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三是促进和保障城市要素向乡村顺畅流动。加大涉农改革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保险、信托、期货等金融机构开发农村金融产品。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共进。一是推进城乡路网建设。加强快速路、次干路和支路建设,完善县(市、区)路网配置结构。二是提升县城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全方位提升县域污水处理能力。三是构建多元化、精准化、分级分类资金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中的住房、公路、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运营。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共进。一是实现县乡村功能空间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农田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二是抓住机遇做实做强工业体系。积极发展外贸型加工业和进口石油加工业,努力发展特色、优质、绿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三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发展效益。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创响一批“小众化”“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
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发展潜力协同共进。一是鼓励各州(市)、县(市、区)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乡村振兴示范园等。二是通过增减挂钩、异地占补平衡等方式,将分散、闲置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用于县城周边、小城镇等建设。
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格局的协同共进。一是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二是持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乡村和偏远学校的倾斜力度,解决乡村学校“招不来、留不住”高水平教师的问题。三是加快构建县域优质医疗服务体系。着力弥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短板,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尽快实现村民“小病不出乡”,城乡居民“中病不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