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各国政府和汽车生产厂商普遍意识到节能减排是未来汽车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政府层面,各项关于限制传统燃油汽车销售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规定陆续出台。
以中国的“四维激励政策体系”为例,分别从国家策略维度、税费减免维度、财政补贴维度和产业政策维度针对车企和消费者给予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上的支持。
在汽车生产商层面,以特斯拉、比亚迪为首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们正积极拓宽自身汽车业务,传统豪强车企如大众也开始斥巨资开拓新能源汽车板块业务。
在消费者层面,民众对于绿色消费理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除此之外,更加前沿的电力电池技术和更为完善的充电网络也使得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传统汽车在交通领域的运用正逐渐被采用其他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的新能源车所取代。
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纯电动车的先行者,创造了一个用互联网思维生产汽车的全新理念,同时也开拓了新能源汽车的新的细分市场。中国的纯电动车市场机会庞大,受制于产能、销售网络和成本等因素,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却并不理想。
一、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的背景
自卡尔奔驰发布“机动车1号专利”以来,汽车时代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历史,汽车及其零配件行业则在不断的进步中升级对个人移动出行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汽车行业引发并伴随社会持续发生改变。
过去多年,汽车及其产业在科技的进步中历经了两次根本性的变革。第一次是亨利福特在年率先引进了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汽车成为大众化出行的工具成为了可能。
第二次是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领衔的“LeanProduction”革命,即精益生产的模式,该模式将全价值链创造和质量管理流程的理念引入汽车工业领域。
而如今,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变革的阶段中,燃油能源的稀缺现象、全球变暖需要控制尾气排放的迫切需求以及人工驾驶导致事故频发的现状都在呼吁更加清洁的汽车驱动方式,更加智能的驾驶方式和更加集约化的汽车使用方式,因此也催生了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驾驶方式和共享汽车运用场景的出现。
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数据显示:在总体市场规模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跃居全球第一。
因此国内汽车制造厂商如比亚迪、北汽新能源、蔚来、小鹏等,国外厂商如特斯拉、奔驰、宝马、丰田都纷纷斥巨资研究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多种动力类型的新能源汽车也都在近几年相继问世。
然而,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市场份额相对较高的也就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两家,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而在国家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标准,放开外资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限制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因此,如何针对目前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设置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中国做大蛋糕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新能源汽车存在的意义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机会较大,而其中又属其细分下的电动汽车市场最具规模和发展潜力,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甚至预言:“五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电动汽车市场”。
由于之前国家对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有着多项补贴政策,以及对外资车企股比存在限制政策,因此国内市场一直相对封闭,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落地也预示中国备受保护的电动汽车市场将会更加开放,各项补贴力度也陆续降低,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也将更加紧张。
同时也将促使国产车企摆脱政策依附心理,直面技术差距,而对于意图国产化来降低成本,提升销售业绩的特斯拉来说,既是挑战亦是机会。
兼具新能源汽车概念和智能驾驶场景运用的特斯拉公司,自年创立之初,就旨在通过研发销售高性能的电动汽车来证明电动汽车在技术突破后,能保证不输于燃油车性能之外,还因为其电力驱动的方式更加适配智能化出行的运用场景。
作为全球电动汽车甚至是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奔驰、宝马和丰田等传统外资车企转型电动汽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比亚迪、北汽、江铃等国产新能源车企的威胁,除此之外,还将直面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互联网车企的竞争压力。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发展状况分析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日益发展,其相关产业也都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尤其是动力电池和充电桩上下游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动力电池的效率和充电网络的便捷性是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两大最主要因素,因此对着两类支撑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也具有实际意义。
相比于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动机的核心地位,纯电动汽车的技术重点是以电池为核心的三电系统、新能源汽车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优势,但传统燃油汽车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淀,已经有了一套系列的产品定位,尽管纯电动汽车产业刚刚起步不久,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的技术已经与国际接轨,国产动力电池的生产厂商的能力已经非常高。
动力电池发展的三大主流方向就是降低衰减、更高功率和更加安全,目前动力电池主流采用锂离子电池来构造电池组,以特斯拉与松下合作制成的圆柱形电池为例,其功率较大。
但是为了提高其安全性,则不得不提高电池容量,其电池单体到电池系统的衰减达57%,而电池成本与特斯拉整车成本相比几近占到一半,这也是国内主流纯电动车未选用该类电池的原因。
特斯拉最新采用的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为Wh/kg,但系统能量密度只有Wh/kg,这一衰减也达到了53.5%之多,而国内PACK做的较好的企业能够将衰减控制到20%以内,其安全性相比于软包和硬壳方形锂电池也更差。
电动汽车安全问题引发的事故大部分都是因为电池。因此动力电池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向方形硬壳和方形软包Ah以上大容量电池发展。
国内的新能源行业发展带动国内的电池行业成长。由于新能源发展空间很大,加上市场需求推动,国内市场诞生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多家电力电池巨头,这两家企业不仅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很高,而且是世界领先的动力电池企业。
基于以上分析,国内的动力电池的发展态势良好,在技术水平上也已经与国际水平接轨,能量密度不断提升,成本不断降低,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技术突破,在未来5年,动力电池的平均成本将较年下降35%。
这将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相辅相成,助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快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将会是更好的市场开拓机会。
四、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影响因素
新能源汽车自身优势仍然较弱,而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政策。根据对已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进行回访的结果显示:促使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前三大因素为燃油车车牌受限、燃油车限行、新能源汽车有税费减免和价格补贴,并非环保节能等因素。
1.燃油车车牌限制和燃油车限行
虽然我国的平均机动化程度较低,每千人拥有的汽车数量约为辆,与美国、日本、德国平均每千人辆的汽车保有量相去甚远,但是目前我国在燃油车的限牌限行趋势上也是日益加紧。
2.新能源汽车的税费减免和价格补贴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度按计划将会被降低,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获得补贴的资质审核也会更加严格,而对于不符合补贴要求的汽车生产商将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年财政补贴政策又对补贴车辆的续航能力等要求做出调整,同时调整地方与总体补贴限额。可见补贴退坡比较明显。
补贴政策变化后,综合实力较差的新能源车企将面临较大困境,而实力强的企业会进一步巩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势地位。由此可见,这一因素将会促使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优胜劣汰,综合实力较强的车企将获得更大的机会。
3.新能源汽车的价格
对于国产自主品牌来说,电池成本的下降将会促使价格的调整,而对于外资进口车来说,外资股比限制、合资限制等会逐步放开等政策将会使得其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
4.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动力和行驶里程
由于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也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大大提升,在行驶动力上也更加足。以宁德时代的电池为例,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三组份锂电池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续航里程长达公里。
5.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便捷性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急需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快速完善。我国在未来计划在居民小区,大型停车场和高速公里服务区等车辆集中度较高的地点大量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和分散式充电桩,以应对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需要。
发改委根据骨干高速公路网络与各区域新能源交通的发展情况,提出“桩站先行”、“四纵四横”的城际快充网络建设计划,不难发现充电网络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机会将会更大。
6.新能源汽车用车成本高
从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比传统燃油车在使用成本上存在优势。从动力电池成本的数据统计变化趋势看,五年后其成本会低于燃油车,而在电池成本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其使用优势将超过传统动力汽车。就目前来看,这一因素将会使车主放弃购买新能源汽车而选择传统燃油车。
结语
尽管特斯拉的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机会巨大,但是就目前来看,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也存在风险,具体可以表现在:宏观经济预期不佳,行业增长不及预期。
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低端市场同质化严重,产品力隐忧依然存在。目前各大车企都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A级车市场供应量呈井喷趋势,因此行业产能有可能在短期内超过需求,引发中低端市场产能过剩的风险。
人类科技的技术进步激发了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如今各大互联网企业和车企也在发展无人驾驶,自动泊车等智能技术,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将成为传统汽车发展的趋势,特斯拉作为这一潮流的先驱者,存在着先行者优势。
但是考虑到目前电动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态势,特斯拉在发展方向上更应该做好产品,降低成本控制价格以提升性价比为目标才更为实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