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深度供给侧改革下的磷化工产业
TUhjnbcbe - 2022/2/11 14:07:00
云南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203/4769452.html
核心要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动下,磷化工产业格局显著变化:磷矿石、磷肥等过剩领域产能不断压降;成本更低的湿法净化磷酸逐步实现对热法磷酸的替代,由此而带来高耗能的*磷产能不断压降;草甘膦产业不断整合,国内已主导全球草甘膦产业;国产电子级磷酸成功导入集成电路产业;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磷化工新兴应用领域风起云涌,磷化工龙头积极介入布局。锂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将为以磷酸铁锂为代表的锂电池材料带来广阔机遇,但潜在进入者同样众多。规模化和低成本将成为磷酸铁行业竞争的核心。对于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在锂电池主流生产商的导入情况至关重要,企业应在保质、保量供应的基础上努力追寻产品性能改进亦或成本降低。对于六氟磷酸锂行业,较高的生产壁垒使行业市场主体相对稳定,率先实现产能扩张并占领市场的企业有望形成优势。

目录

1.供给侧改革下的磷化工产业1.1磷化工产业链1.2供给侧改革重塑磷化工产业2.磷矿石及磷肥2.1磷矿石:战略性矿产资源2.2磷肥:产能压降,格局好转3.*磷及下游3.1*磷:“能耗双控”,供给受限3.2净化磷酸:生产工艺变革中3.3草甘膦:产业不断整合4.磷化工新需求:锂电池材料4.1锂电池为磷化工带来新机遇4.2磷酸铁锂:锂电池正极材料4.3六氟磷酸锂:锂电池电解液主要电解质4.4多市场主体不断进入5.启示与展望5.1供给侧改革重塑传统产业格局5.2创新对传统产业同样至关重要5.3产业链延伸提供增长空间

正文

1

供给侧改革下的磷化工产业

1.1磷化工产业链

化学工业是以各类有机矿产(石油、煤、天然气)、无机矿产(磷矿、食盐、硫铁矿、其他无机盐)、空气(氧气、氮气)或水资源为原料,利用现代工艺流程,将上述原料逐步加工成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产品的过程。碳元素构成了各类化学品和化工材料的基本骨架。除碳元素外,磷元素同样由于其优异的、兼具有机和无机的成键性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磷化工产业体系。

1.2供给侧改革重塑磷化工产业

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三去一降一补”等*策的推动下,磷化工产业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磷矿石、磷肥等产能过剩领域,在“去产能”的*策环境下,产能不断压降,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

磷化工龙头企业分别完成市场化债转股,“去杠杆”为企业注入活力;

成本更低的湿法净化磷酸逐步在多个领域实现对热法磷酸的替代。由此而带来高耗能的*磷产能不断压降;

草甘膦产业不断整合,产业格局日渐好转,国内已经主导全球草甘膦产业;

国产电子级磷酸成功导入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进口替代“补短板”;

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磷化工新兴应用领域风起云涌,磷化工龙头积极介入、布局。

传统产业格局逐渐向好,新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国内外需求推动下,磷化工产业在年进入景气上行周期。磷化工领域上市公司均在年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本篇报告将复盘磷化工产业近年发展脉络,以更好的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传统化工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2

磷矿石及磷肥

2.1磷矿石:战略性矿产资源

我国磷矿石的储采比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过渡开采较为严重。年左右,全国磷矿石企业产能达到2亿吨/年以上,行业集中度分散,磷矿石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行业的野蛮式发展和无序开采导致了大量的磷矿资源浪费,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国土资源部年出台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年)》中,将磷矿石纳入24种“战略性矿产目录”。商务部自年起对磷矿石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对磷矿石出口的管理。

年以来,国家加大对长江流域的环境治理,对长江流域的排污口进行严格审查,大量关闭排污企业,给我国磷矿主要产地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的磷矿企业带来不小影响。同时国家大量关闭环境保护区、环境修复区内的矿山企业使四川、云南等多地的磷矿企业关产、减产,大幅减少了我国磷矿行业的整体产能,多重叠加下我国磷矿产量持续下降。年,我国磷矿石产量增速下降到了1.7%;年起磷矿石产量逐年降低,到年下降至万吨,较年的最高峰下降了接近40%。

2.2磷肥:产能压降,格局好转

随着我国环保监管*策日益趋严,环保*策对化肥行业的影响日益明显。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策推出的一个初衷就是针对化肥过量、盲目施用所带来的土壤、水体污染问题。环保*策对化肥行业另一影响体现在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增加了企业的三废处理成本,淘汰部分排污不达标的落后产能。此外,化肥行业优惠*策逐步取消,虽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有利于通过市场化手段优胜劣汰,推动化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上述因素的推动下,国内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的产能、产量、国内表观消费量逐渐降低。但国内磷肥产量仍显著高于需求量,磷肥出口仍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手段。磷酸一铵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为14%,二铵的比重超过40%。“十四五”期间,磷肥产业的主旋律仍将是去产能,磷复肥工业协会确定的目标是到年磷肥产能在年的基础上减少10%以上,行业格局有望进一步好转。

3

*磷及下游

3.1*磷:“能耗双控”,供给受限

*磷是磷化工产业重要的中间产品,下游主要用于热法工艺生产磷酸、以及经三氯化磷生产草甘膦。由于热法磷酸和草甘膦的生产装置主要集中于我国,中国是全球*磷最主要的生产国家,产能全球占比超过85%,并且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磷的生产过程能耗非常高,单吨耗电量在度左右。除能耗较高外,*磷生产还会产生*性较大的废气和废渣,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环保监管呈高压态势,下游热法磷酸和草甘膦的产能也处于压降过程,国内*磷的产能不断下降,开工率也持续降低。中小*磷生产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3.2净化磷酸:生产工艺变革中

中国工业磷酸的表观消费量在万吨/年到万吨/年之间,每年出口30-50万吨/年,是除磷肥外的磷化工下游第二大品种。工业磷酸的生产方法有湿法和热法两条路线。热法磷酸以*磷为原料,经五氧化二磷、通过水合得到磷酸。由于热法磷酸以高能耗的*磷为原料,生产成本较高,但可以直接得到高纯度磷酸。湿法磷酸生产工艺与生产磷肥的工艺类似,用硫酸分解磷矿粉,过滤分离出粗磷酸,经浓缩、提纯后得到产品磷酸。

较于热法磷酸而言,湿法净化磷酸生产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上世纪80年代,国外工业磷酸也以热法磷酸为主,随后逐渐被湿法净化磷酸取代。目前,发达国家工业磷酸中湿法磷酸的占比达到85%以上,美国甚至达到%。随着国内湿法磷酸企业提纯、净化技术不断进步与完善,湿法净化磷酸与热法磷酸的品质差异化逐渐缩小,国内近年也呈现湿法净化磷酸不断替代热法磷酸的过程。

根据百川盈孚统计,年国内热法磷酸和湿法净化磷酸总产量为.57万吨,瓮福集团净化磷酸产量为98.93万吨,占全国生产总量比例为46.5%。国内湿法净化磷酸的开工率接近%;而热法磷酸的开工率仅为47%。未来,国内大量热法磷酸产能面临退出的风险。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磷酸盐、高纯磷酸等提升产品附加值是热法磷酸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可行之路。

3.3草甘膦:产业不断整合

草甘膦是全球施用量最大的除草剂,年的全球销售额约53亿美元,占全球除草剂21.7%、全球农药8.2%的市场份额。我国是全球草甘膦原药最主要的生产国,国外仅拜耳公司(原孟山都)拥有37万吨的产能。

国内草甘膦生产受环保、安全生产监管影响,小产能供给不断出清。年,草甘膦原药生产被我国列为限制新建项目,同时公布了3批符合环保要求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名单。随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能不断退出,国内草甘膦产能从年的93.6万吨/年下降至年的73万吨/年,并基本保持稳定至当前阶段。

国草甘膦生产企业从30多家降至当前阶段的11家。除部分企业退出外,草甘膦龙头企业也在通过兼并重组不断扩张影响力。兴发集团于年、年先后完成对盛泰化工和内蒙腾龙的收购,总产能达到当前的18万吨/年,产能位居国内首位。年4月,江山股份发布公告,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福华通达%股权。两家公司重组后将具备草甘膦生产能力22.3万吨/年,一跃成为国内草甘膦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以年产能统计,并购成功后国内草甘膦产能CR3将从54%提升至64%,CR5将从73%提升至80%。长期看,草甘膦行业集中度仍将提升,有望形成寡头定价格局。

4

磷化工新需求:锂电池材料

4.1锂电池为磷化工带来新机遇

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显著的改变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锂电池电芯是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四大核心部件构成。其中,电解液中的电解质主要使用六氟磷酸锂;而磷酸铁锂是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中正极材料的主要形式之一。六氟磷酸锂和磷酸铁锂的生产均离不开磷化工产业的支撑,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为磷化工带来新机遇。

国内锂电池出货量由年的64GWh增长至年的GWh,年复合增速达到22.3%。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是锂电池最主要应用领域,年出货量占比达到56%,远超其他领域;消费电子和储能领域占比分别为22%和11%。

4.2磷酸铁锂:锂电池正极材料

主流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主要采用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两种类型。新能源汽车选择动力电池需要综合考量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性能,以及成本因素。三元材料电池由于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仍在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中占据主要位置。随着电池的安全性为客户日益重视,新能源补贴退坡带来整车企业的控本要求,以及刀片电池等组装方式带来了能量密度的提升,磷酸铁锂电池在新能源装车量中的占比逐渐提升。

随着磷酸铁锂在动力电池领域占比的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国内磷酸铁锂产量在最近两年大幅提升。年磷酸铁锂产量13.31万吨,同比增长36%;年前5月磷酸铁锂产量即达到12.18万吨,全年产量有望翻番。磷酸铁锂的产能也随着需求的增长而持续扩张,截止年5月,国内磷酸铁锂产能提升至40.1万吨/年;竞争格局相对分散,CR5产能占比61%,各企业之间的产能差距不大。磷酸铁是固相法磷酸铁锂生产工艺的重要前驱体,截止年5月,中国磷酸铁产能29.1万吨/年;总产量9.32万吨,同比增长.4%。整体而言,由于新进入者不断涌现,现有市场主体也在扩能中,国内磷酸铁锂和磷酸铁的市场仍较为分散;叠加技术路线也处于不断优化中,磷酸铁锂的市场竞争格局仍不明朗。

4.3六氟磷酸锂:锂电池电解液主要电解质

电解液在电池正负极之间起传导电子的作用,被称为锂离子电池的“血液”。电解液一般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电解质和添加剂按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六氟磷酸锂具有良好的离子迁移数、解离常数和较高的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是目前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锂电池电解质。

年,我国电解液出货量达到25.2万吨,同比增长38%。电解液中六氟磷酸锂的占比约为12%-15%,估算六氟磷酸锂的需求量超3万吨。供给方面,国内六氟磷酸锂的产能已经达到约为5.65万吨/年,天赐材料、江苏新泰、多氟多、必康股份等企业产能居前。六氟磷酸锂的生产工艺难度较大,进入壁垒高。目前行业开工率、产量上行明显;主要的增量还是来自于技术成熟、产品质量有保障、客户稳定的龙头企业。

4.4多市场主体不断进入

高工锂电(GGII)预测,年我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达到GWh。按1GWh锂离子电池约需要1吨电解液,六氟磷酸锂等电解质的占比在13%估计,算上直接出口电解液的需求,到年,国内六氟磷酸锂的需求量有望超过10万吨/年。磷酸铁锂方面,年国内磷酸铁锂的表观消费量为13万吨,按锂电池行业预计增速估计,到年磷酸铁锂的需求量也将接近60万吨/年。如考虑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渗透率的提升,以及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磷酸铁锂的需求量在年有望达到60-80万吨/年。从需求角度看,未来五年,磷酸铁锂和六氟磷酸锂均有4倍以上的增长空间。年新能源产业的高速成长已经造成了锂电池材料的供不应求,生产企业获利颇丰。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市场主体积极进入磷酸铁锂和六氟磷酸锂行业。

从近期公告的磷酸铁锂产能规划看,除原有的电池材料企业扩产外,传统的钛白粉和磷化工生产企业也展现出了对磷酸铁锂产业的浓厚兴趣。磷源和铁源是磷酸铁锂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相比所有原料均依赖外采的电池材料生产企业,钛白粉生产企业进入磷酸铁锂行业可以实现副产品硫酸亚铁的再利用,降低成本;而磷化工生产企业可以凭借磷资源和产业链一体化形成竞争优势。钛白粉和磷化工企业目前更多的是布局前驱体磷酸铁,磷酸铁的生产过程更为传统化工企业所熟悉。通过介入磷酸铁生产逐步进入锂电池材料行业是较为稳妥的方式。也有部分企业通过与电池材料企业合作的方式布局了磷酸铁锂产能,如龙佰集团。原有的电池材料生产企业同样也在磷酸铁和磷酸铁锂领域进行扩能,以巩固市场地位、抢占增量市场空间。此外,也有万华化学这样的行业龙头直接跨界强势进入锂电池材料行业。磷酸铁锂行业的市场主体逐步多元化,企业或将凭借资源、成本、一体化优势,或是凭借技术和市场先发优势,或者像万华化学这样拥有充裕现金流和极强研发能力,在规划中的产能显著高于增长空间的情况下,磷酸铁锂行业的竞争可能加剧。

由于生产过程涉及高危、高*的磷氟中间体,六氟磷酸锂生产壁垒较高,扩能计划主要来自于现有市场主体,新进入者较少。多氟多、天赐材料、江苏新泰、永太科技等企业均计划将产能扩大数倍。六氟磷酸锂的扩产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年半到2年时间,年能够投产的新增六氟磷酸锂产能较少,预计六氟磷酸锂的供应仍将维持偏紧局面。

锂电池材料的市场格局还要受到整个锂电池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国内锂电池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企业主导国内锂电池行业。无论是锂电池的装机量,还是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量,CR5企业的占比均接近85%。随着新增产能陆续投产,磷酸铁锂的供应趋紧局面将得到缓解。由于参与磷酸铁锂的市场主体较多,而下游锂电池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我们可以预计磷酸铁锂生产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要相对较弱。对于磷酸铁锂生产企业而言,规模化和低成本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生产壁垒相对较高的六氟磷酸锂行业,行业的市场主体较为稳定,率先实现产能扩张并占领市场的企业有望形成先发优势,并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5

启示与展望

5.1供给侧改革重塑传统产业格局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从仅唯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新发展阶段。无论是安全、环保严监管,还是基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能耗“双控”*策,均对磷化工产生了深远影响。“十三五”期间,磷矿石产量压降了接近40%,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的产能下降了约20%。供给的收缩并不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而是通过磷矿石开采利用效率以及磷肥施用效率的提升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中小产能的退出以及行业内的兼并重组,行业竞争格局有所好转。年,在海外需求的推动下,国内磷化工产业迎来高景气行情。“十四五”期间,安全环保监管、能耗双控将更为严格。磷矿石、磷肥产业仍将继续去产能,行业龙头的市场地位将愈发巩固;*磷产业将受能耗“双控”*策显著影响,行业供给将趋紧,能够实现长期、稳定运行的企业将受益。

5.2创新对传统产业同样至关重要

纵观磷化工产业近些年的发展脉络,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创新对传统产业同样至关重要。以湿法净化磷酸工艺为例,成功实现了对高耗能热法磷酸的替代,一家企业独占国内净化磷酸近50%的份额。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湿法净化磷酸为企业带来了稳定、可观的收益。此外,磷矿伴生氟资源回收生产无水氟化氢技术,产品较基于萤石矿的无水氟化氢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同样为具备该技术逇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未来,能够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水平,或者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亦或实现产品的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中占据优势。

5.3产业链延伸提供增长空间

锂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将为以磷酸铁锂为代表的锂电池材料带来广阔机遇。部分传统磷化工企业已着手布局磷酸铁、磷酸铁锂项目,产业链延伸有望为磷化工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但我们还应看到,虽市场空间广阔,但潜在进入者同样众多。除传统磷化工企业外,原市场主体锂电池材料企业、钛白粉企业、乃至万华化学这样的化工行业龙头,均在积极介入磷酸铁锂市场。规模化和低成本将成为磷酸铁行业竞争的核心。而对于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在锂电池主流生产商的导入情况至关重要,在保质、保量供应的基础上努力追寻产品性能改进亦或成本降低。对于六氟磷酸锂行业,较高的生产壁垒将使行业市场主体相对稳定,率先实现产能扩张并占领市场的企业有望形成优势。

相关链接

详解

发改委完善能耗双控方案详解

京冀氢能产业“十四五”规划相继发布详解

环氧丙烷:供给提速,多路线竞争详解

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情况点评详解

有机硅:渗透率逐步提升,国内企业日渐主导详解

需求高增长、供给待提升,碳纤维行业仍有较大发展详解

封装胶膜原材料,自主供应成光伏产业链短板详解

“禁塑”*策继续落地深度

氢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所必需的能源详解

绿氢有望成为煤化工脱碳重要手段详解

天然气行业年回顾详解

炼化行业年回顾详解

生物制造产业迎发展机遇深度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产业影响及投资机遇详解

OLED材料行业迎发展契机

重要说明

本报告所涉及资料、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披露资料,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中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工商银行的观点,所构成具体的操作建议,仅供参考。本报告阅读者据此所进行的相关操作,风险自担。本报告仅供参阅,不得用于盈利性商业目的。未经许可,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报告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进行复制、翻印或将其向其他人分发。

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供给侧改革下的磷化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