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新型导电剂小产品,大作用
TUhjnbcbe - 2022/6/21 15:31:00
北京正规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90895.html

此文精编节选。需要全文电子版请添加

新型导电剂的角色:小产品,大作用

导电剂作为锂电池的关键辅材,起着增加活性物质导电接触的作用。锂电池正极常采用层状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等作为活性材料,由于这些活性材料本身的导电性差,使得电极的内阻较大、放电深度不够,结果导致活性材料的利用率低、电极的残余容量大。

而导电剂作为一种关键的辅材,可以增加活性物质之间的导电接触,电池制造企业通常在极片制作时加入一定量的导电剂提升锂电池中电子在电极中的传输速率,进而提升锂电池的倍率性能和改善循环寿命。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导电剂相较于传统导电剂具有导电性能好、用量少的特点。不同类型导电剂由于空间结构、产品形貌以及接触面积不同,其导电性能和对锂电池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寿命性能和高低温性能影响不同。

锂电池目前常用的导电剂主要包括炭黑类、导电石墨类、VGCF(气相生长碳纤维)、碳纳米管以及石墨烯,其中,炭黑类、导电石墨类和VGCF属于传统的导电剂,其在活性物质之间各形成点、面或线接触式的导电网络;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属于新型到电极材料,其分别形成线接触式和面接触式导电网络。

在用量方面,导电剂的添加量取决于不同电池生产商的电化学体系,一般为正极或负极重量的1%-3%,碳纳米管导电剂的使用量仅为传统导电剂的1/6-1/2,能有效增加极片活性物质占比进而提升电池性能。

新型导电剂的添加对锂电池性能提升有显著效应,主要表现在提升压实密度、倍率性能、改善循环寿命、容量发挥等。根据国轩高科在《电源技术》上的研究显示,在扣式电池平台、NCM体系下,CNT表现了优异的比容量及循环性能:(1)相比传统SP/Ks-6与石墨烯等导电剂,CNT导电剂1C比容量达到.8mAh/g(传统导电剂SP/Ks-6放电比容为.9mAh/g);(2)循环5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82.9%(传统为70.3%);(3)含2%CNT的导电剂在5C高倍率情况下容量保持率为1%的4-12倍且阻抗较小。

产品更新迭代筑壁垒,技术溢价明显

新型导电剂技术迭代迅速,碳纳米管实验室技术国内已经发展至第六代。目前世界范围内,生产碳纳米管的公司规模都不大,很少有碳纳米管粉体生产规模超过千吨级的,对于这样的精细新材料行业,最重要的是产品的性能指标和技术水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根据高工锂电报道,目前国内碳纳米管实验室技术已经发展至第六代,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代,以能实现碳纳米管吨级生产为主要目标,对管径和导电性之类指标没有太大要求。生产的碳纳米管直径在10-30nm左右,通过移动床/流化床实现大批量吨级生产。

(2)第二代,通过对催化剂的调控,实现了10nm左右的碳纳米管生长,生产聚团结构的碳纳米管。

(3)第三代,通过层状无机载体调控,实现碳纳米管的定向结构生长,实际批量放大时碳纳米管管径在7-11nm,比表面积-平米/g。因为含硅元素,纯化较复杂且电池级纯化成本高。

(4)第四代,目前已逐步定型,低密度易分散小管径碳纳米管,比表面在-平米/g,堆密度0.01-0.02g/ml。因为碳纳米管产物密度比较低,所以用流化床生产过程的可控性有波动,批次差异明显。平均管径8nm+。催化剂过程效率低,成本高,环保压力大,生产成本高。

(5)第五代,低密度薄壁陈列碳纳米管,蓬松易分散。碳纳米管的层数在2-4层,比表面平米/g,碳纳米管的管径在3-8nm,也是密度低,大约0.01-0.02g/ml,生产效率比传统碳纳米管低很多。

(6)第六代,和传统碳纳米管生产工艺兼容的小管径薄壁碳纳米管技术,兼容于传统流化床或移动床设备,可以高效、低成本生产高导电性碳纳米管,产物堆密度0.05-0.07g/ml,催化剂倍率9-40倍之间可以调节,平均管径6.0-7.5nm左右,可以形成多种规格。催化剂可以简易、高效率的大批量生产,工艺环保。

而从规模化生产的角度,产品间代际差异极大。碳纳米管的长径比、碳纯度作为影响碳纳米管的两个核心指标,直接决定碳纳米管的导电性能。目前市面上的主要销售产品差异较大,如天奈科技的第二、第三代产品、三顺纳米的GCNTs5系列、昊鑫的产品、德方纳米的CNT-F1系列、无锡东恒的DH-P2-5系列、纳米港的NTP3系列在长径比控制上表现优异,而目前主流厂商的纯度方面也有着不小的差异。

优质产品议价能力强,龙头企业享受技术溢价。根据天奈科技招股说明书显示,目前市面上导电剂售价具有较大差异,产品单价从2.71万元/吨—5.83万元/吨不等,以天奈科技为例年第三代单价为5.83万元/吨而第一代产品仅为2.71万元/吨,新产品较老产品有着明显的技术溢价;而青岛昊鑫也是如此,其年碳纳米管导电剂销售型号全部为NS-1售价为2.16万元/吨,年根据比亚迪的车型需求开发了NS-7D、NS-8、NS-88产品,新型号产品价格较高均在4.5万元/吨以上,拉高了碳纳米管导电剂整体销售价格。

而不同公司的产品售价差异也较明显,同时伴随产品结构改变生产企业销售年平均单价也有较大的波动。对于下游客户而言,新一代产品虽然价格有所上升,但其性能提升非常明显,伴随高能量密度以及快充的推行,新产品的“高性价比”将逐步体现其优势。

运营模式的讨论:重技术轻资产,研发为本,生产附加值高

新型导电剂的技术重点在于碳纳米管的研发以及分散。碳纳米管的制造流程经过多年改进,目前已开发出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石墨电弧法、激光蒸发法、水热法等多种制备方式,其中CVD具备过程易控制、反应温度相对低、纯度高、单批次产量高等优点被目前主要碳纳米管生产企业采用。

从碳纳米管的生产过程来看,其粉体制备主要分为催化剂制备、碳纳米管粗粉制备、粗粉纯化、粉碎四个环节,从粉体到浆料又经历分散及预分散、研磨、成品包装环节。由于导电剂影响性能的最终指标是碳纳米管长径比、纯度以及分散度,因此催化剂制备、纯化以及分散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目前可以做到控制碳纳米管的定向增长,直接控制碳纳米管的核心指标。

注重研发投入,专利壁垒明显。由于碳纳米管导电剂产品更新迭代速度较快,持续的研发投入是未来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保障。从导电剂行业总体来看,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占比约5%左右的水平,其中除去天奈科技以导电剂为主营业务,道氏技术、德方纳米均有其他领域的研发投入。

从专利数量和结构看,导电剂领域专利主要分布在碳纳米管、石墨烯制备、导电浆料制备和相关设备领域。其中天奈科技的相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以及授权外购专利最多,而其余几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天奈科技(开曼天奈)年与清华大学签署《独占专利许可协议》获得19项授权专利涵盖设备(流化床)、碳纳米管、催化剂领域,主要应用在公司第一代产品中,目前天奈科技已经研发成功并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产品的技术;青岛昊鑫方面,根据道氏收购报告显示其拥有2项石墨烯及复合材料制备的实施许可以及2项石墨烯制备、装置的专利。三顺纳米方面,除一项导电剂制备方法专利为受让外,其他催化剂、分散液、浆料、设备等专利均为自主研发。

前端碳纳米管资本投入大,中段轻资产运用,产品附加值增长趋势明确。从单位资产投资额角度看,碳纳米管的每万吨单位投资额接近4个亿(含对应比例碳纳米管和导电浆料),其项目建设周期平均在2年以下,按照天奈科技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销售收入为7.41亿元,投资回收期4.21年,若只考虑导电浆料生产环节属于锂电池各环节中资产较轻的环节,碳纳米管环节资本投入较高。

而从生产附加值角度看,目前导电剂的生产附加值较行业早期呈现增加态势。行业推广初期,相关生产企业一般将碳纳米管以粉体的形式供给锂电池厂商使用,但由于新一代碳纳米管有效分散的难度较大,目前行业普遍将碳纳米管通过导电浆料形式导入锂电池,从而做到产品附加值的增长。

受益于锂电红利,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电动车迎来全球化元年,3C锂电池增速有望恢复

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目前仅有4.59%的渗透率,未来潜在增长空间巨大。根据年4月颁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到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万辆,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而工信部在会议上也曾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要争取年8%、年10%的渗透率。

截至年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4.73万辆,渗透率仅为4.59%,而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万辆,与工信部年万辆的目标仍有70多万辆的差距,根据我们模型测算,年到年国内对于电池装机量需求约为64.77GWh/93.38GWh,-两年复合增速达到28.7%。-年按要求仍有年化24%的增长空间,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三季度电池装机同比呈现下降趋势,环比企稳回升,龙头企业份额提升明显。根据真锂研究统计,年1-9月我国锂电装机累计42.76GWh,同比增长43.31%,其中7-8月份同比呈现-9.04%/-29.90%的下滑趋势,9月份环比略有提升。

从分车型角度,EV乘乘用车装机量达到28.77GWh同比增长75.88%,EV客车实现装机8.86GWh同比增长1.72%;从分供应商角度,尾部产能进一步出清龙头集中度提升持续,CR20达到96.42%,CR2达到70.54%,宁德、国轩、亿纬均有40%以上的同比增速。

年将是全球电动化元年。从国内市场看,过去受制于白名单的约束海外电池厂未能充分布局动力电池市场,而伴随白名单淡化、补贴退去以及特斯拉上海工厂正式投产,国内市场的全球化脚步进一步加速,目前已有LG化学、AESC、三星环新等海外电池厂配套的车型出现在公告目录中;

从国外角度看,虽然美国市场同样受补贴退坡影响增速放缓,但欧洲市场将是新能源汽车未来增长重要基地,根据欧盟执行的碳排放法规规定,年乘用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需降低至95g/km,年降至80.75g/km,全球最严的碳排放法规将促使欧洲车企大规模转向新能源汽车,根据Marklines预测年欧洲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将达到.7万辆,年化增速超过40%。

而从目前角度看,截至年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89万辆,中国市场占比超过50%,车型方面以特斯拉Model3销量为最。

从车企角度看,相对较谨慎的国际传统车企紧跟特斯拉脚步,宝马、大众、戴姆勒纷纷发布电动化战略,车型储备丰富。特斯拉中国工厂建设加速,明年1月底前将交付首批中国制造的Model3,宝马、大众、戴姆勒也等纷纷加速在电动化上的布局,除宝马大量采购CATL和三星SDI电池外,大众也在近日公布了其五年电动化计划,公司规划年纯电动车销量目标为40万辆,同比增长接近%,同时公司规划年、年纯电动车销量比例为4%和20%;

戴姆勒也宣布未来电动化车型将涵盖奔驰品牌全部产品线,年电动化车型的覆盖率姜葱今年9%提升至15%。

日产LEAF一直是非常畅销的电动汽车,新款LEAF3.Zero大幅提升了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而雷诺的ZOE第三代是当前欧洲最受欢迎的小型电动汽车。现代方面有KoneElectric和IoniqGen2两款车型推出。

3C行业持续疲软,5G有望带来行业性爆发机会

年以来,以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为代表的3C市场表现疲软,导致钴在电池领域的需求大打折扣。根据IDC数据显示,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14亿部,同比减少4.1%,而IDC对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预测是13.9亿部。

截至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约为6.4亿部,同比减少4%。其中中国和美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二季度降幅最大,除中国和日本外的亚太地区延续了年以来的强劲势头,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印度及多个东南亚市场。

3C类锂电池增长维持平稳增速,5G推广将带来增量。根据GGII统计,年中国锂电池总出货量GWh,同比增长27%,其中数码锂电池的出货量较年增长不大,主要原因是全球及国内智能手机、移动电源等出货量减少,而年数码锂电池在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蓝牙等小型3C领域的应用量有所增加。

从全球角度来看,根据EVTank统计年全球除动力电池和储能以外的传统领域锂电池出货量达74.4GWh,未来几年增速相对稳定。5G的推广将为全球锂电池短期带来巨大增量:1)加速更新换代周期;2)单体带电量上升;3)可穿戴设备等新需求被创造。

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潜在渗透空间巨大

新型导电剂目前动力电池领域渗透率仅为30%,3C数码行业渗透率仅为18%,潜在空间巨大。由于碳纳米管导电材料相较于炭黑拥有更好的导电性以及更少的用量,对电池循环寿命以及倍率性能有较大提升,因此伴随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的需求提升,碳纳米管逐步替代炭黑成为动力锂电池的主流导电剂,根据高工锂电的统计从-年,动力电池领域碳纳米管导电剂的渗透率从13.6%提升至31.8%,作为关键辅材其渗透率相较于其他主材其渗透率有着巨大提升空间;而在3C数码锂电池领域,年碳纳米管导电浆料渗透率仅为18.0%,其潜在渗透空间更大。

预计行业复合增速超过40%,“国内渗透率提升+海外放量+负极需求”奠定行业接近百亿级别规模。

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渗透率有望加速:目前国内动力电池领域对于碳纳米管的应用主要在正极领域,以比亚迪为首的动力电池厂(包括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通过添加一定比例的碳纳米管掺杂的导电剂能够有效提升电池循环寿命、倍率性能以及能量密度,直接推动了碳纳米管导电剂的渗透。

但由于动力电池存在下游客户验证周期较长,产品定型后更改不易,风险责任承担等问题,国内部分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以及二线厂商新型导电剂的应用相对比较谨慎,其渗透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然而伴随动力电池高镍化(导电活性物质占比更低)、快充进程加速以及客户对电池品质的要求提升,新型导电剂的比较优势将更加明显,其在行业内的大规模需求将可期。

海外电池厂发力,碳纳米管导电剂有望打开海外市场:根据SNE统计的数据显示,年中国以外地区动力电池装机量较大的厂商包括松下、LG、AESC、三星SDI、SKI等,其装机量在年1-5月同比均有较大的增长,同时拥有庞大的扩产计划:松下预计19年在美国及中国大连新建16GWh产能、LG年南京工厂投建达产32GWh并于年在波兰投产20GWh、三星SDI19年预计在韩国巍山及无锡新建7GWh产能、SKI预计在常州和匈牙利各新建7.5GWh产能年投产。

伴随海外电池厂产能扩张,其对于碳纳米管新型导电剂的需求也将逐步增长。海外电池厂对于新型导电剂的纯度等各方面特性要求较高,验证周期也较长。目前海外动力电池厂商导电剂主要以自供为主,也存在国内采购的先例:根据三顺纳米招股说明书披露,其碳纳米管复合导电剂得到三星SDI认可自年开始批量出货,最终应用在3C电池中。

硅基负极是未来发展方向,拓展导电剂应用场景。与只有mAh/g理论克容量的传统石墨负极相比,硅材料的理论克容量可达4mAh/g,更能适应高容量正极材料配套需求。经过近10年的研发,国内硅基负极技术不断成熟,产品稳定性逐渐得到下游电池企业的验证。根据GGII统计,年中国硅基负极材料产量达吨,同比增长2.3倍,下游主要应用于圆柱数码、少量用于软包数码及圆柱动力。

目前下游应用中海外松下已实现含硅10%的硅碳负极应用,日本GS汤浅和日立麦克赛尔也均已实现硅碳负极的产业化应用,国内CATLWh/Kg的高镍/硅碳体系技术开发进展顺利,具体上市时间将随车型上市时间而定;远东福斯特量产了4.0Ah/4.5Ah电芯采用高镍正极和硅碳负极材料体系,能量密度在Wh/kg以上;振华新能源年也将推出高镍和硅碳材料体系新产品对比日韩进口产品。

由于硅基负极的导电性能相较于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均要差,因此需要添加高性能的导电剂来提升其导电性能,目前碳纳米管在硅基负极中表现出的良好性能包括:1)碳纳米管高机械强度能提升硅基负极稳定性;2)可弥补硅基负极导电性的不足;3)极大的比表面积可以缓解硅基负极在锂离子脱嵌过程中的坍塌。

综合以上几点,预计在锂电池领域未来五年全球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的需求增速将达到年复合40.80%。根据高工锂电的预测,年全球碳纳米管导电浆料需求量为8.06万吨,较年同比增长54%,截至年全球碳纳米管导电浆料需求量将超过19.06万吨(大概对应碳纳米管粉体吨),按照4万元/吨的价格计算,行业规模接近百亿级别。

碳纳米管增速可期,石墨烯有望重新起航

补贴*策与能量密度挂钩以及友好乘用车是三元电池快速起量的根本原因。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安全性、循环寿命、价格等优势在初始时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补贴*策与高能量密度挂钩,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瓶颈较为明显,三元材料电池能量密度大的优势成为乘用车的主流选择。

随着乘用车产量和市场份额快速提升,三元材料电池也迅速超过磷酸铁锂电池占据市场主流地位。年国内三元装机34.25GWh较17年增长%,而磷酸铁锂整体装机增幅仅为19.44%。

退补提速或将重新挖掘磷酸铁锂电池应用场景。鉴于目前新能源车企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差,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整车厂不外乎几种选择:1、追求更高能量密度电池以博取较高档补贴;2、改用相对更廉价的磷酸铁锂电池以降低成本;3、通过提升新能源汽车售价及压缩供应链利润来分解退补压力。我们认为更多情形下是多种解决方式的并用。

从年新补贴*策实施后可以明显看到对价格相对敏感的专用车LFP装机占比出现跳跃式提升。我们测算按NCM1.1元/Wh和LFP0.95元/Wh的价格计算,若单车带电50度,LFP替换NCM的单车成本可下降元左右,对于售价相对便宜的专用车以及A00、A0级乘用车经济性更强。而19年1-10月A00、A0级乘用车装机量占比大概在27%和16%,考虑到年销量增长我们认为LFP电池重新挖掘应用场景的空间可期。

目前新型导电剂碳纳米管主要应用于三元电池,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复合应用于磷酸铁锂电池。由于石墨烯其自身二维片状结构对于导电离子迁移的阻碍作用,单独使用时其离子传导效果不如碳纳米管,因此目前主要与碳纳米管复合应用于磷酸铁锂电池,比较常见的如“碳纳米管+石墨烯”为3:2以及“SP+碳纳米管+石墨烯”为67:30:3等,从目前的技术发展路径看,无论是三元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提升都离不开碳纳米管掺杂的新型导电剂。

性能与成本的考量——导电剂的未来之路

更长长径比、更好分散度、更高生产效率是新型导电剂未来发展方向。从目前的技术发展路径看,海外碳纳米管导电剂生产商的技术路径为制备长径比更大、纯度更高的碳纳米管,同时目前市场上的碳纳米管基本为多壁碳纳米管,而单壁碳纳米管因为直径小、长径比更大因此具有更优异的性能,是各碳纳米管生产企业未来研发的方向。由于目前碳纳米管的应用尚处于快速替代阶段,自身技术迭代仍在加速,目前暂无其他替代方案。

原材料NMP成本占比高,导电剂未来降本空间有限。导电浆料是将碳纳米管粉体与其他材料分散混配而成,一般碳纳米管质量占比约5%。根据天奈科技数据显示,目前导电浆料的成本结构中原材料成本和制造费用占比分别为66%和22%,其中原材料的主要成分包括NMP、丙烯、液氮和分散剂,NMP成本占材料成本比重接近80%,因此导电剂成本波动较大程度上受NMP价格影响,而目前NMP价格为15元/吨,处于相对历史中下位置,成本下降空间有限;此外制造费用中间接人工以及委托加工费相对占比较高,导电剂生产企业通过提升制造效率以及减少委外加工比例有望进一步缩减成本。

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资本助力行业腾飞

行业小而美,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碳纳米管导电剂行业集中度提升,尾部产能出清趋势明显。碳纳米管属于新型碳纳米材料,一方面下游应用对产品指标要求较高,生产企业需要对碳纳米管的长径比、纯度、分散度等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下游锂电池企业对供应商有着严格的高差程序,全面评估其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以及持续供货能力,验证周期较长,以上两点构成了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资本壁垒。

从出货量角度看,行业持续龙头集中态势,年行业CR8为90%、CR3为62.90%,年行业CR8提升至95.1%,CR3提升至68.00%,尾部产能呈现较为明显的出清格局。

国产化程度高,对传统导电剂持续进口替代。在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出现前,炭黑类、导电石墨以及VGCF等传统导电剂在锂电池中应用相当成熟,而主流的SP、乙炔黑、科琴黑、KS、VGCF等主要来自Cabot、TIMCAL、LION、日本电气化学、日本昭和电工等国外企业,中国锂电池在导电剂方面长期依赖进口。而国产碳纳米管导电剂的推广改变了锂电池导电剂依赖进口的局面,根据高工锂电统计,年我国锂电池导电剂行业国产化率为31.2%,较年提升3个百分点。

龙头企业受益于行业发展红利,盈利能力持续领先。鉴于碳纳米管导电剂以碳纳米管粉体及分散为核心技术,技术持续高速迭代,不同代际产品销售价格差异较大,而其成本占比较大的NMP、丙烯、液氮、分散剂等相对成本占比较为稳定,因此新代产品享受较高的盈利空间。行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受益于产品结构变化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伴随技术提升和规模化生产成本占据一定优势。

大客户战略,下游客户深度绑定

锂电领域验证周期长,供应链关系稳定。目前碳纳米管导电浆料下游主要为动力电池优质企业以及3C数码电池生产商,相对供应关系较为稳固,特别是动力电池领域,部分企业对导电剂纯度、性能、稳定供货等具有较高要求,因此验证周期较长。目前主流导电剂公司基本采取大客户绑定战略,其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受下游客户市场份额影响较大。

动力电池客户集中度持续提升,供应商龙头效应凸显。而动力电池客户结构仍有较大变化,从装机结构角度看,行业一超多强的格局进一步加剧,年1-10月份CR1份额从41.21%提升至49.83%,CR3从66.86%提升至75.02%,下游的行业集聚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导电剂集中度提升,导电剂龙头公司将受益于龙头公司份额以及渗透率双重红利。

资本助力,行业龙头产能扩张加速

产业持续并购与上市,龙头企业获资本助力。由于碳纳米管前期研发费用以及前段设备投入相对较高,因此行业龙头纷纷寻求上市以及资本助力。年12月三顺纳米提交了IPO申请(目前已终止),年4月青岛昊鑫接受道氏技术投资并于年成为道氏技术全资子公司;天奈科技于年9月登陆科创板,成功募集资金.25万元。

行业产能扩张加速,优质企业产能利用率高。行业龙头天奈科技截至年9月20日拥有碳纳米管浆料产能1.2万吨(碳管吨,石墨烯12.5吨),通过募投项目新增碳纳米管浆料产能1.8万吨,碳纳米管产能吨、石墨烯吨,项目周期2年。而青岛昊鑫方面计划新增吨碳纳米管产能(对应浆料-10吨),行业龙头纷纷扩产匹配下游需求增长。产能利用率方面,除少数几年产能极速扩张期行业龙头产能利用率普遍较高,其中天奈科技和三顺纳米产能利用率普遍接近80%水平,而青岛昊鑫也在65%以上。

行业产能扩张最终取决于下游需求增速。相对于锂电正负极等产能投建周期较长的环节,导电剂环节产能释放速度较快,因此在足够资本助力下产能并不是行业主要发展瓶颈,而碳纳米管制备技术、分散技术以及客户供应链才是竞争壁垒所在。目前行业龙头企业均采取稳中有进的策略,根据下游客户需求变化,在保证产能利用率的同时稳步提升产能。

来源:国信证券

亲,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立即报名“第四届中国国际石墨大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型导电剂小产品,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