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起源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后来美国、日本等国家大量采用这种方式组建经济单位,获得巨大的成就,这些国家的企业理论研究也相应取得很大的研究成果。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成果有很多,获得认可程度最广和影响程度最大的是MichaelPorter的五力模型理论。
其他重要的企业能力理论有以下一些:一是艾尔佛雷德.D.钱德勒的组织能力理论,钱德勒认为大企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而企业的发展是通过组织能力的发展实现的,这种能力只能在市场竞争中锻炼出来;二是以C.K.普拉哈拉德的核心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是世界公认的公司战略和跨国公司管理领域的专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就是在其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来的,普拉哈拉德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集体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协调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能力。
我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MichaelPorter的五力模型,在很多管理学教科书上五力模型依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我国有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本土化的研究成果,例如金碚、胡大立等。金碚认为,企业能不能处理好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将影响企业竞争力;二是企业所具有的能力有哪些,以及这些能力能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三是企业拥有的实物资产、虚拟资产以及其他其余的资源。
胡大立在其论文《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中认为,有四大因素构成了企业的竞争力,这四种因素与金碚的观点类似,也包括资源、能力、知识,唯一不同的是胡大立认为第四种因素是环境,而非关系。从上文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复杂性中,不难看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复合体,既有可以定性的部分、也有可以定量的部分,因此评价指标复杂多样,各持己见,我国学者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探索和尝试。
采用财务指标评价竞争力是最常见最直观的方式,也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用,例如贾艳玲用财务指标研究了陕西省上市公司竞争力,其观点是财务指标是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表现,基于财务指标能够很大程度上显示公司竞争力。还有王键在评价公司竞争力的时候也是用传统的财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
*世英旦在辽宁上市公司竞争力研究时也是用了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这些研究和前者有相似之处。财务指标的优点是取得容易、使用便捷,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不能包含很多环境方面、能力方面,特别是知识方面的影响力等。为了让竞争力研究更加客观、很多学者采用了财务类与非财务类指标结合使用的方式。
朱和平等在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竞争力时使用的指标是四个方面的,这些指标包括资本状况、市场占有状况、科技水平、公共关系能力等,并提出这些方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有特性的衡量指标,并非所有产业或企业发展都必须衡量的。陈晓红等的观点认为,衡量企业竞争力,必须使用财务指标,因为财务状况是企业发展状况的体温计,对研究对象了解该企业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入市场预期等其他一般指标。
张凌燕对企业竞争力也有比较长期的研究,该研究指出竞争力评价应该具备成长基础,即本身拥有的实力;成长潜力体系,即将来有哪些可能;成长空间体系等。梁益琳等把企业竞争力按照盈利能力、成长潜力、资金运营能力、生存状态、企业规模五个方面设置了指标。
企业竞争力的难点不只是指标体系的构建比较复杂,而且评价方法也是难点之一,因为在竞争力评价中采用的指标比较复杂,大部分指标是非财务数据,而且很多指标的量纲也不相同,所以要将多个指标归纳成为最终一项指标,这就要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解决,这些模型或者有降维的功能,或者有标准化的功能,或者是加权的功能。
最常见的降维分析方法是因子分析法,例如李志国等使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的竞争力;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引起了陈宏明等的重视,这些学者也是用了因子分析法,但是该文章从数据到方法并无特别新颖的地方。除了因子分析法,突变级数法也是比较常用的,王键使用突变级数法研究了零售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评价,刘小彤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传媒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了评价,采用了15项财务指标,并没有采用非财务指标,彭双妮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突变技术法,她用该方法进行了企业最终价值的评估,但并没有参考过多的样本。
除了因子分析法、突变级数法,比较常用的就是层次分析法,相龙慧等就使用了层次分析法研究了上市公司竞争力,但层次分析法存在的问题是层次矩阵构建过于主观。可以看出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各有利弊,在单一使用时会产生各种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案也是比较流行和比较科学的。
例如黎东升等把层次分析法和突变级数法相结合对我国第一产业上市公司展开了竞争力对比研究并取得相应结论,比如该文章指出我国第一产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的限制因素主要是金融因素以及上市公司资金运用能力有限,如果要进一步提高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从金融制度、金融水平方面提高。
李菊把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理论进行了结合,研究了石油化工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竞争力与其他行业相比既有垄断优势,又有相应的劣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案在目前的研究中使用不够普遍,但是代表一种研究方向,其问题的难点在于选择哪几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采用什么样的结合方案,这种结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课题焕发出热情和兴趣。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众多的学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状况下了比较大的功夫,而且相应的这些学者采用了比较丰富的方法和指标模型,可以说对研究给了很大的启发和借鉴。特别是刘志彪、茹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重要学者从产业选择、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定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偏实证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而且对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更加稀少,大部分文章集中在理论方面的探讨和对东部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中,因此的写作依然可以弥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空白。企业竞争力研究虽然一直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的热门研究主题,但是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固定,研究数据主要以财务数据为主,大量采用非财务数据的研究比较少见;
从研究方法的选择来看,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是竞争力研究的方向。样本是研究问题的基本要素,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样本的选择按照三个条件:一是在我国大陆主板上市,二是注册地是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重庆等西部省、市、自治区;三是该企业大部分业务涉及到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照这三个条件,在大智慧软件中以此查找了所有上市公司资料,从中找出符合要求的84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这些企业的年合并财务报表和年度报告均披露在了巨潮资讯网上,采用的数据和资料也是从中获取的,然后进行了加工整理。接下来,将对各个省份所选的样本企业简单分析,一是为后文研究做好准备,二是从中解读目前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状况。
我们可以得到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一般特征,从数量上来看,截止年年底[1]陕西省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共有13家,而此时全省上市公司总数是42家,也就是说有31%的上市公司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产业分布来看,这些企业涉及到除节能环保之外的六大产业,重点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这也是与陕西作为西北工业重镇紧密相连的。
陕西作为西北经济发展大省,从制度上、上都积极促进本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十三五规划可以看出,该省将依托技术、人才和产业优势,抓住关天经济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