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中国制造”正在不断改善城市的面貌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代表,佛山“民企*团”在逐鹿非洲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和困难?又创造了怎样的经验和启示?
为此,南方日报专访了中非民间商会副秘书长王江。他认为,非洲是全球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地区之一。但企业要真正在当地实现本土化发展,还要克服法律、税务、外汇等系统性风险,也会面临如何打开市场的难题。
在他看来,佛山企业若要真正深入拓展非洲市场,“让产品打动人心很关键,让企业连接人心也很重要。”
其实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兴业故事,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开始了。
据王江介绍,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企业勇闯非洲的第一阶段。此时以大型国企在非洲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承包小额工程项目为主。至年,中国在非投资项目个,投资额达多万美元。
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中非经贸往来进入了“小步快走”的新阶段。王江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营企业成为出海的主力*,它们将改革开放初期的加工贸易模式带到非洲,为企业自身开拓发展新蓝海,同时也加快了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在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得到凸显。中国企业“入非洲记”由此展开了第三篇章。
王江表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出海呈现出显著的新趋势。
出海方式的转变是一大重要特征,企业开始从早期的“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取暖”。
更重要的是经营理念的转换。“从短期赚快钱到坚守长期主义,中国企业实现了从‘落地非洲’到‘扎根非洲’的转变。”王江说。
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领域和产业链条的变化。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布局,也从服装、鞋、饰品等传统产业向新能源、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拓展,从生产制造环节向营销、物流等环节延伸。
在王江看来,非洲是全球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地区之一,这与其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电力成本密不可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重要的投资动力。
这个由54个国家、近14亿人口组成的第三世界,也正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诱惑。
同时,他认为,深耕非洲,也是企业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是规避高昂的贸易关税、高企的海运成本的重要布局。
商务部官方网站信息显示,年中国同非洲地区全年双边贸易总额突破亿美元大关,创年以来新高;年中国对非全行业直接投资额37.4亿美元,同比增长26.1%。
不过,从企业出海进行全球化布局,到落地非洲实现本土化运营,这中间等待它们的是重重的困难与挑战。
如何适应迥异于国内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布局非洲首先要思考的重要课题。王江指出,在非洲经商将会遇到法律、税务、外汇等系统性风险,也会面临如何打开市场的难题,找到熟悉非洲的“超级合伙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他举了一个“协作”的经典案例。年底,佛山企业科达制造与国内最早进入非洲的国际贸易商之一——广州市森大贸易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拓展非洲市场。如今,科达制造已成为非洲最大的建陶供应商之一。
做出“最懂非洲”的产品,对企业在非洲的长远发展也至关重要。“在非洲发展较好的中国企业,都是真正做到了本土化的公司。”王江说。
此外,从战略和文化上真正做到对投资国负责,体现企业担当,也是出海必修课。
“让产品打动人心很关键,让企业连接人心也很重要。”王江颇有感触地说起中辰科建董事长、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龚武的故事。
年,中非民间商会卢旺达会员之家成立,地址就位于中辰的卢旺达公司内。
“在中辰的大力支持下,会员之家不仅成为企业抱团取暖的据点,更成为中非国家互帮互助的桥梁。”王江表示,年初疫情暴发时,中辰就组织海外员工向国内驰援医疗物资;而在海外疫情严重时,中辰董事长龚武又组织国内力量向卢旺达国家捐赠口罩等,真正体现了企业担当。
吴欣宁
吴欣宁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